鄭州資訊網|鄭州信息港-鄭州最專業的便民信息網站
                                                  您的位置:鄭州資訊 > 民生關注

                                                  鄭州路長制,口袋花園:聚焦民生提升幸福

                                                  時間:2019-11-29 12:24   來源: 互聯網    作者:柳五

                                                  舒心的環境,快樂的閱讀

                                                  志愿者開展市容市貌清潔行動

                                                  執法隊員帶領小學生們體驗“小路長”,發現和制止城市里的不文明行為

                                                  五分鐘生活圈的菜便利

                                                  圖為黨建文化墻成了北苑社區最亮眼的一張“名片”

                                                  最近,家住鄭州市豐慶路附近的居民有了新發現,路邊多了一個個“口袋花園”。雖然只是40多平方米的微景觀,假山、流水、游魚、花草卻一應俱全,賞心悅目,妙趣橫生。今年以來,鄭州金水區的居民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街道變得更干凈整潔了,街角的綠化做得更精致了,停車更有序了,處處日新月異,顯現出一派靚麗景象。

                                                  隨著金水區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臺階,居民也越來越多地享受到發展成果。條條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件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項項民生工程如火如荼,該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和目標,以增進群眾福祉為根本,堅持把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狠抓公共服務提升和優質品牌打造,民生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例達到75%。隨著樁樁件件民生項目深入推進,金水區的市容市貌大大提升,群眾居住環境大為改善,社會保障更密更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愈發增強。

                                                  “路長制”引領打造品質城區

                                                  城區的面貌就像家里的客廳,直接體現這個家的品位。金水區以“路長制”為引領,把共享發展成果的落腳點放在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上,把工作做到居民心坎上。該區堅持“標準化、規范化、常態化”工作原則,圍繞“千路優秀、百路卓越、十路極致”目標要求,持續強化“1+2+N”工作模式,全力推動市容市貌不斷改觀、城區品質不斷提升。

                                                  在長約500米的鳳鳴路文化墻上,除了各色各樣的戲劇臉譜以外,一張張窗花似的戲曲宣傳展板上,從戲曲簡介到人物行當,從豫劇特色到樂器運用,精彩展現了中國戲曲豫劇的獨特魅力。如今,這條路已成為鄭州戲曲愛好者的“打卡佳地”,也被市民親切地稱為“戲曲文化街”。而前后巨大的改變,就是得益于“路長制”的實施。

                                                  要把錢用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讓每一位轄區居民都能分享發展帶來的甜蜜果實,過上幸福安康的宜居生活。今年金水區財政預算安排8億元用于城市管理,全區822個路段按每條每月5000元標準提升打造。而對于30條極致路段,每條路段投入創建經費高達百萬元。

                                                  政一街、經四路的行政區歷史變遷元素主題、順河路的黃河文化、鄭州記憶元素主題……金水區瞄準“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鄭州特色”整體定位,聘請城市規劃設計專家組成評審團隊,按照“規格統一、制式標準、街景融合、各具特色”的原則,深度挖掘街區歷史典故、文化元素,探索將街區風貌設計向城市家具更新、墻體立面整治、城區景觀設置拓展。目前,已召開專家評審會6次,14個街道25條路段的設計方案已通過評審、正在施工或進行招標準備;7個街道8條路段設計方案正在完善;全區30條極致路段將于10月底前全部完工。已打造微景觀37處,6月底前,全區74處微景觀將全部完成。

                                                  金水區創新機制,打造高效管理“運行圈”。健全財政投入機制,保障民生工程實施;完善環衛運行機制,把所有除主次干道快車道的道路清掃保潔、人員考核權、機械管理權全部下放到街道;推行“五星級商戶評定”制度,激發商戶參與市容市貌大提升工作積極性;建立智慧停車管理體系,通過試行智慧停車管理,錯時限時停車等措施,提高停車泊位使用效率;打造執法協作聯動機制,形成交警、城管執法、街道一體化巡查、聯動式執法制度;嚴格考核獎懲制度,督促各部門履職盡責。

                                                  目前,緯一路、英協路等6條道路全部實現智慧停車,停車泊位周轉率提高30%,新建停車場泊位、公共服務和商業類新配建機動車泊位8965個。全區共安裝“五星級商戶”評定公示牌26642個,一季度共評出“五星級優秀商戶”203個。全區整體道路綠化帶達標率達60%;美化樹穴20549個、空調外掛機1915個、窨井蓋1231個、變電箱1565個,打造文化墻90處。在道路病害專項治理中,區城管局和各街道同時推進,共修復道路破損4022處70750平方米;粉飾、裝飾墻面90590.6平方米;安裝人形道隔離欄37879.3米。

                                                  環境整治不僅要做到細致入微,更要在提升功能和服務上精雕細琢,讓文明新風如春風化雨般融入市民心中。沿著經六路從北往南走,除了以“傳承與夢想”為主題元素的照片墻和老物件、彩繪展示,還有該區第一座“城市書房”,投資100多萬元,面積約110平方米,預計6月中旬完工,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聞書香”;經八路街道打造的“五分鐘生活圈”便民集市,涵蓋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添置的5臺24小時自動辦證機,可以隨時去辦理身份證、續簽港澳通行證、領取護照等。在省委社區黨群服務中心,400多平方米的空間有書畫室、兒童樂園、健康小屋等,讓社區更像家。

                                                  精細化管理突顯為民理念

                                                  幸福之路沒有止境,民生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金水區居民的家門口不僅有“便民集市”,還有一個鄭州市北部區域的標志性建筑——投資17.3億元建設的金水區市民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中心。該中心占地98畝、總體量18.2萬平方米,包含便民服務中心、圖書館、檔案館、體育館、文化館、科技館和青少年活動中心,被列為鄭州市“三級三類”便民服務中心重點項目,同時將力爭建設成為中部六省區級層面功能最齊全、設施最先進、服務最完善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預計今年年底就能服務群眾。

                                                  群眾的幸福感就是最大的財富。金水區以增進群眾福祉為根本,堅持把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狠抓公共服務提升和優質品牌打造,2018年,民生領域投入49.1億元、同比增長10.3%,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3.5%。

                                                  一張越織越密的社會保障網為百姓生活兜底——2018年,金水區完成就業創業培訓5116人次,新增就業再就業32711人;新建成保障性住房6535套,落實青年人才公寓房源1500套,啟動建設公共租賃住房1200套,分配公共租賃住房4294套;發放低保、高齡津貼和殘疾補貼等資金5489萬元,免費為2923名殘疾人辦理“綠城通關愛IC卡”;完成第一批52個老舊小區提質改造和3.3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新投用中小學5所,新增普惠性幼兒園12所,擴充優質學位9545個;11042家餐飲服務單位全部納入風險分級管理,20家農貿市場實現追溯系統全覆蓋,順利通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

                                                  全縣(區)考核驗收。目前,金水區建立健康檔案116萬份,管理慢性病患者8.7萬余人,家庭醫生簽約57.7萬人,簽約率44.4%,領跑全省家庭醫生簽約信息化建設,簽約質量和服務能力逐步提高。

                                                  如果說,整治“大路”關系城區大發展,改造“小區”關注的則是社會大民生。在打造卓越路段和旗幟路段的同時,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該區把精細化管理從路上延伸到樓院里,實施老舊樓院改造“民心工程”,讓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理念,在百姓家門口看得見、摸得著。

                                                  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的花園路26號院,經過不斷擴建,共有9棟家屬樓228戶,聚集了省科學院4家下屬單位。這里多頭管理,院中有院,大圍墻內有小圍墻,磚混樓房一身病,年久失修,雨水倒灌,灰頭灰臉,坑坑洼洼等。更要命的是,因為單位改制等原因,該院的管網圖紙早已無處可尋,雨水管網無法改造,逢雨必澇,居民們怨聲載道。為此,改造工作協調小組和施工方多次對老住戶和熟悉該院情況的人員進行走訪、詢問,實地排查,積極協調供電、供水、燃氣、通信等部門,最終對原有施工方案進行了優化和改進,確保了改造后的整體效果。在這兒居住了近30年的居民王紅說:“墻粉刷、改管網、路整平、燈弄明,心里一下子亮堂了?!?/p>

                                                  精選導讀

                                                  污视频网站